九江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  首页 > 九江市市场监管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安排

九江市市场监管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安排

时间:2025-03-12 来源:九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一、2024年工作情况

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抓改革、转作风、强担当、争一流,市场监管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稳中有进。

(一)以学铸魂,全面建强政治机关

一是切实强化政治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总局、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谋划了包括推行服务型监管在内的15项重大改革任务,推动全局改革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利用2天时间举办领导班子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系列论述、《党章》《条例》,主要负责同志在开班式讲授专题党课,班子成员深入开展研讨,交流学习体会。共排查全系统违纪风险点327个,提出整改措施385条,强化党员干部自省自警意识,提升拒腐防变能力。

三是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细化市场监管部门贯彻落实举措。聚焦服务制造业攻坚行动,开展两轮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企业400家,线上调查300家,研究制定市场监管助推制造业“9610”工程的22条举措,首批推进40个重点项目,着力提升服务发展质效。

(二)改革增效,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开办餐饮、奶茶店、药店和企业注销等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年“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达5.8万余件。联合法院、行政审批部门创新推动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改革,对经营主体吊销营业执照超过三年半以上的开展“清算退出”,濂溪区试点成效明显,清算退出“僵尸企业”30户,有效推动经营异常企业依法合规高效退出市场。

二是全面加强公平竞争执法。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全年审查存量政策措施518件,修订废止20件;审查增量文件316件,经审查修改9件。聚焦网络消费虚假宣传、商业秘密保护等重点,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守护执法行动,全市立案查处42件,罚没356万元,有力维护了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全力提升监管效能。在全省率先推行“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将867个双随机监管事项整合为107个“一业一查”双随机综合监管任务,联合检查事项100%,企业双随机检查“非常满意率”维持在98%以上。市场监管“一业一查”+“信用等级分类”双随机监管工作荣获第六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出台推行服务型监管1+N系列文件,严格落实轻违免罚等四张清单,全年免罚少罚金额达3500余万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四是积极推进个体工商户精准帮扶。建立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工作机制,形成一批有辨识度的特色行业个体工商户集群,1078户通过“名特优新”认定,全年新增“个转企”265户。深化政银企共建,为1000余户经营主体授信贷款5000余万元,有效缓解“小个专”群体融资需求。

(三)一体推进,奋力建设“四个强市”

一是加快质量强市建设。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永修有机硅省检中心仅用1年时间就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湖口化工新材料产业省级计量测试中心成功获批筹建,九江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与泰州市产品质量检验院合作,在九江建立精细化学品质量国检中心分站,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取得明显进步。瑞昌、湖口、永修被国家总局列入第一批质量强县培育创建名单,湖口新材料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获批省级区域试点,共青指导江西财大经管学院建成全省首个高校标准快检室。全市全年新增千余家企业聘任了首席质量官,9900余户经营主体聘任了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工业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超过97%。

二是加力标准强市建设。市政府将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标准验证点创建纳入政府鼓励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并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瑞昌、湖口、永修等9个县区出台了标准化工作奖励政策;新增企业参与制定各类标准82项;获得国家级标准领跑者3项、江西省级标准领跑者2项;获批筹建江西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个。标准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三是加速品牌强市建设。按照“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思路,构建品牌创建企业库,细化梯次培育措施,庐山市新增全省唯一获批“庐山麻皮土豆”地理标志商标,全市成功注册集体商标2件、马德里国际商标4件,新增江西绿色生态产品10个,3家企业案例获评第二届“江西绿色生态”品牌创建典型案例,3家企业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博览会金奖。品牌助力产业提升作用更加凸显。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一年内,九江市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两个“国家级试点”。庐山云雾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是去年江西唯一获批地标产品。九江学院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筹建机构。成功承办了首届“长高赛”,全国共675个项目报名,63个项目获奖,40个参赛项目有意向落户九江,26个项目与九江企业进行了接洽交流,19个参赛项目与九江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6家参赛项目现场签订了在九江转化落地意向书。持续开展专利质量提升行动,全市新增高价值专利243件,同比增长42%,增速全省第三,九江天赐公司荣获中国专利奖银奖,两家企业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获奖名次及获奖数量均超历史最好水平。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铁拳”行动,联合九江海关成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举办了全省首个、全市首届大学生知识产权知识竞赛,邀请国内20余家知名第三方服务机构在经开区召开了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座谈会。举办了专场专利转化供需对接会,共推介高校专利140余件,现场签订转让协议12项;全年全市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467件,总量全省第一。德安引导江西鑫风惠达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专利估价4100万元入股,经开区帮扶德福科技、力达科技等6家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2亿元,让“知产”变“资产”,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知识产权对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四)压实责任,全力守牢安全底线

一是着力守护食品安全。积极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彭泽县督导完成及整改率达100%;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全年完成食品抽检16000余批次,合格率98%,对500余批次检验不合格食品严格按要求开展核查处置。开展罐车运输食用植物油乱象排查,共检查生产企业23家,运输单位94家,罐车619辆,食用植物油1.7万吨。开展肉类产品等专项整治,责令整改277家,立案查处189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11件。加强对特医产业的指导,帮扶企业获得特医注册证书9个,注册数量全省第一。都昌县两家企业获得“江西省食育实践基地”资质授牌,联合市农业农村和电信等部门,在瑞昌开展以猪肉为重点的食用农产品数智化追溯试点工作。

二是坚决守好药品安全。深入推进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抽检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899批次,不合格18批次。持续规范药品网络销售行为,共检查网络销售药品零售企业629家次,下达并完成责令整改92份。柴桑区推进35家药店实现药品集中采购,让群众买到平价药。深入开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清理整治,注销不合规企业338家,排查安全隐患49个。积极推进“妆安行动”建设,137家化妆品标准化店和9家商场通过验收并授牌。全年全市共查办“两品一械”案件500件,其中大要案4件,移送公安部门涉刑案件36件,武宁查办的无证生产销售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假药案获国家药监局挂牌督办。有效保障了群众用药安全。

三是有效守住特设安全。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压实生产和使用单位责任,指导70家生产单位和4484家使用单位配备安全总监、安全员。以强化执法办案为主抓手,全力推进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排查等专项整治,全市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4512家,特种设备11780台,发现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3041条,下发安全监察指令书379份,查封扣押设备152台套,立案108件,有效解决了一批难点问题,消除了一批隐患风险,夯实了特种设备安全基础。修水拍摄的《如何安全使用燃气》短视频被国家总局执法稽查局评选为示范“微课”,为我省唯一获评作品。

四是切实守牢质量安全。紧盯关键领域,组织抽查儿童用品、烟花爆竹、消防产品等各类重点工业产品1747批次。持续推进工许获证企业产品质量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深入9924家生产经营主体实地调研指导,对136家企业进行了动态评级,加大对获证企业质量帮扶力度,有效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发现质量安全隐患45个并全部整改到位。

(五)标本兼治,聚力整治市场乱象

一是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件。电动自行车方面,全市共立案242件,全省第二;扣押自行车1376辆,全省第一;行刑衔接移交公安部门大要案3件,全省第一;公开曝光典型案例35个,约谈经营主体797家,有力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校园食品方面,共发现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隐患3383个,立案115件,省局挂牌督办3件,分别向纪委监委、公安部门移送线索36条、14条,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处理213人,有效压实了校园食品安全各方责任。被省局转发相关做法11篇,总局刊发3篇,先后2次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浔阳区邀请“四个代表”和学生家长进校园实行试餐工作全覆盖,监督作用发挥明显。以校园食品安全整治为牵引,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在2024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考核中,我市位列全省第一。殡葬领域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木质骨灰盒抽检,抽检22批次,不合格20批次;全面加强殡仪馆食品安全检查,立案5件。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殡葬经营主体278家,墓地1687个,立案39件,没收违法所得217余万元,罚款113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违法犯罪问题线索1件,移送纪委监委问题线索3件。九江殡葬整治“五个强化”工作举措被省局工作专班简报刊发。

二是办好了一批民生实事。推进电子秤专项整治,立案125件,在全省率先开展“手机变砝码 计量惠民生”活动,共称重手机15.6万部,让群众化身“监督员”,使“鬼秤”无处藏身。庐山西海邀请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深入景区商超、农贸市场,对电子秤开展免费上门检定服务,有效解决送检难题。全力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向收费环节延伸,充电环节立案数29件、结案数22件、罚没款15.55万元,均为全省第一。全面推行价费分离,出台规范收费措施6条,下发了充电收费价格公示模版,推动终端收费下调,督促1405家小区公示收费标准,覆盖率98.50%,并要求企业向用户发送消费明细,让群众明白消费。加强基础教育收费价格监管,立案12件,向家长退款421.58万元,惠及学生8182人。开展瓶装液化石油气专项整治,共立案15件;在国庆期间,对市中心城区3个气站进行实地检查,已查明违法所得130余万元。指导气站制定含有价格、计量等五项信息公示模版,规范充气瓶残液清理,让群众清楚消费,严防多收少计,防止残液当气。联合消防部门推动安装智能阻止系统493套,有效防范电动自行车违规入梯引发火灾事故。八里湖新区安装智能阻止系统185台,全市第一。

三是出台了一批长效机制。支持修水打造样板县,先后出台《九江市直学校食堂自主经营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九江市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促进规范管理、长效长治。同时,坚持“一案双查”,去年以来,向派驻纪检组移送本部门履职不力线索4条,发出提醒敦促函2份、督办函1份,全系统88名干部职工受到处理,形成了纠风治乱的有力震慑。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的“深化改革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承上启下,催人奋进。全市市场监管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树牢“监管是主基调,服务是主色调”理念,全面推行服务型监管,一体化建设“四个强市”、全过程优化执法服务、立体式筑牢“三品一特”安全底线、多维度构建有序市场秩序,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服务发展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贡献市场监管更大力量。

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领导

一是持续强化政治理论武装。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文章精神,以深化理论武装引领改革创新、指导工作实践,切实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推动九江市场监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不断提升机关党建质效。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积极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党建品牌,推广一批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做好行业综合党委、“小个专”和网约配送员群体党建工作。

三是坚决扛牢管党治党责任。坚持一切从严、一律从严、一直从严,推动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岗双责”贯通协同,督促党员干部落实个体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决惩治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破坏亲清政商关系等问题。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使铁的纪律成为全市系统干部职工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二)加快融入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是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深化“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牵头推进“个转企一件事”“计量许可一件事”,逐步在政务服务领域建立一网通办、承诺即办、联审联办“高效办成事”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对拟由各级政府出台的文件做到应审尽审。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存量、增量政策文件的检查督查,争取两年实现一次全覆盖。建立审查专家库,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力量,为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加强民生重点领域监管。加强对直播平台、主播和直播营销服务机构等关键主体的监管,开展直播电商领域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域抽检。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整治利用规则破坏公平竞争、侵害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现象。持续加大价格监管、重点领域广告监管力度,扎实推进计量器具、殡葬、机动车检验等领域专项整治。

四是营造良好市场消费环境。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综合运用流量扶持、信用激励、金融赋能等方式,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开展“守护消费”执法铁拳行动,查处假冒伪劣、消费欺诈、霸王条款等突出问题。积极推进12315质效提升改革,加强服务消费领域示范合同制定和质量监测,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强化标准引领。实施“进园入企”标准化帮扶问诊行动,年内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20家以上、培育企业标准化总监15名以上。支持我市优势产业集群积极申报一批国家标准验证点,鼓励有机硅、船舶制造、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制定,推动九江标准“走出去”,为九江产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

二是强化品牌培育。加强商标管理,力争年内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九江市设立商标业务受理窗口。组织有条件的县区积极申报第二批全省“江西绿色生态品牌建设”试点,帮助出口型企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

三是强化技术基础。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力争到年底创建“一站式”服务星级站点2个。积极推进九江市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建成九江市食品快检中心,推行快法、监检、检溯联动。谋划筹建茶叶、石油化工等一批省检中心,切实提升检验检测服务发展能力。

(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赋能优势

一是做好培育创造文章。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创建,抓好高价值专利培育,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开展非正常专利申请核查,严厉打击团伙型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行为。力争2025年底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并在中国专利奖获奖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

二是做好转化运用文章。持续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跟踪抓好首届“长高赛”项目落地转化,并积极承办“第二届长高赛”。全力推动专利成果转让对接,力争全年专利转让次数、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数分别增长10%以上。持续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确保年内发行1单以上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三是做好保护协同文章。加快推进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联合建立“知识产权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工作站”推动瑞昌、都昌、庐山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县域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领域违法行为。推动长江中游知识产权跨省协作保护落地落实。

(五)坚决守牢“三品一特”安全底线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出台我市加快提高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办法举措。开展食品生产“百企千坊”帮扶、山茶油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等行动。深入推进校园食堂、预制菜、网络餐饮、肉类产品等重点领域、重点品种综合治理。实施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民生实事项目,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二是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突出抓好疫苗、血液制品等高风险产品,以及医美医疗器械、儿童及特殊化妆品等重点产品监管。鼓励执业药师远程审方。深入推进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药品全品种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网售药品全过程执法监管,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三是严格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质量安全追溯,构建生产单位“源头赋码”,各销售单位、消费者“识码用码”的“一码贯通”机制,实施首批电线电缆、燃气器具等10种重点工业产品追溯工作。加强电动自行车、电线电缆、消防产品、儿童和学生用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强化网售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四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防控。压实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主体责任,推动全省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总监和安全员配备率达100%。推进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持续加强老旧电梯和冷库、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特种设备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使用、锅炉、城镇燃气安全等专项治理。加快淘汰安全性能差、事故隐患多的落后设备,推动超过设计寿命、技术老旧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

(六)推行服务型监管

一是加强全过程合规指导。逐步建立系统性、全过程的行政合规服务机制,编制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深化入企服务、加强“法治体检”,帮助企业进行合规管理,做到“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分类指导”“事后巩固提升”,助力企业规范发展。

二是加大包容审慎力度。加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两个清单”执行力度,做到“应免尽免”。加快升级市局减免责清单,建立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机制,对生产性经营主体做到“能免尽免”。同时,进一步细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执法尺度,推动类案同罚、避免小案重罚。

三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八严禁”“十不得”要求,全面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深化“一业一查”,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的干扰。大力推行全过程说理式执法,提高执法说服力和公信力,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建设服务型监管执法队伍。开展以服务理念为核心的监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借助各级培训资源,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分享服务型监管成功案例,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用法律原理解决监管难题的能力。强化跨部门、跨领域的学习交流,着力培养通专结合、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监管人才,全面提升执法队伍业务能力。